【新时代文明实践看静海】把党的话落在群众心坎儿上:“时代静海”金牌宣讲团宣传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侧记
- 发布时间:2022-08-04
- 来源:澎湃新闻
- 浏览量:187
- 字体:大
- 中
- 小
雄关漫道,新的浪涛汹涌澎湃。
天津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再度为无数追梦人增添了奔跑的豪情。无比相信,我们正昂首阔步于一条人间正道,连接昨天与今天、照亮来路与征途的,是静海人把握历史主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静海的执着探索。
未来之广,光阴之长,80万静海人立足新起点,展望新未来,迈向新征程,心不变、志不移,坚定打好“六大攻坚战”。锚定打造先进制造创新区、绿色发展引领区、健康生活示范区、共同富裕力行区的五年主要奋斗目标,一步步朝着未来前行。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闭幕后,静海区第一时间召开区委常委会,坚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并对贯彻落实市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进行了细致部署。
“把学习成效真正体现在打好‘六大攻坚战’、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稳住经济大盘的实际行动上”……会上,一句句掏心窝子的话,令所有人倍感振奋。人们屏息凝神,注视着、倾听着静海的远大前程。
碧波荡漾,团泊湖畔泛起新的涟漪。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要在第一时间滋润到乡村和街道、工厂和车间。
各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宣讲;三级理论宣讲团融在基层、热在一线;市党代表、党校讲师、志愿者组成了特色宣讲团进行宣讲;种植大户、老党员、老战士开展“墙根宣讲”“草根宣讲”。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时代静海”金牌宣讲团。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公司车间、操场教室、机关单位……一场场以党代会精神为主题的精彩宣讲,呈现在大伙儿眼前。受众超60000人次、全领域覆盖、全群体参与,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500多场党代会精神宣讲成了一道道“静海风味”的“宣讲汇”。
静海团区委开展“静海青年说”宣讲,大邱庄镇邀请“红色文艺轻骑兵”宣讲团下乡,华康街道开展“志愿服务赶大集”活动,台头镇举行“红心向党守初心 歌声嘹亮颂党恩”音乐党课……在“时代静海”宣讲品牌带动下,丰富的宣讲活动,在静海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学习贯彻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热潮。
树荫下、大院里,这是乡亲们落在心坎儿上的事
每一位普通群众都是检验党代会精神贯彻质量的重要标尺。静海以“个人”为单位,将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不偏不倚的播撒在乡亲们的心中,而乡亲们也用最朴实的方式,倾诉着这件被落在心坎儿上的事。
在这个印刷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手抄”一定是因为有更真切的挚爱。也许若干年后的某个晌午,纸张在夏风中沙沙作响,便会想起今天的执着。
静海区独流镇李家湾村,80岁高龄的张广君用了4个多月,抄写报纸上连载的《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1921.7—2021.7)》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紧赶慢赶,终于在市第十二次党代会闭幕当天完成。也许,差一天两天根本不会有人在意,但在张广君眼里,这是一种满载着感激和爱的“仪式感”。颤抖着、婆娑着,张广君把对党的感情,镌刻在纸上。
“我嘴笨,对党的感激我只能用这种方法表达,希望大伙儿能懂……”
“我们当然能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大伙儿满含泪花,给了张广君一个肯定的回答。
最近,张广君多了一个新头衔,成了“时代静海”金牌宣讲团的成员。一开始,他有点摸不着头脑。后来听村干部说,“只要跟乡亲们讲自己的切身经历就好”,张广君才点头答应。
围坐在一起,乡亲们听张广君讲起了人生种种,那些艰难、那些改变、那些幸福。孩子出生以后,没有尿垫,年轻的张广君臊红了脸,挨家挨户借破衣烂布,回家撕成一小块一小块。后来,大孙子出生了,他凑到儿子旁边,小心翼翼地问,“还用不用……爹去要点布,当尿垫”。在儿子疑惑的表情里,老伴笑的直不起腰。
老张才明白,“自己真的老了,孩子们的生活也大不一样了”。吃过“旧时苦”,享了“当今福”,张广君最知道这日新月异的变化来之不易。
“小时候家里嘛都没有,天天吃不饱饭”,在张广君的记忆里,比饥饿更深刻的是妈妈的脸,“每次有吃的,妈都把碗递到我眼前说,‘君儿,快吃,妈吃锅里的’,我就把碗舔的干干净净”。有一次,张广君揭开锅盖,才知道其实锅里什么都没剩。
讲到这,不少人已经红了眼眶。张广君说,“真想让老娘看看咱现在的好日子”。
张广君在手机上,全程看了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的直播。为了一字不差的把内容听清,张广君把音量调到最大。听到一个又一个闪着光的成就后,他的脸上充满了惊讶和自豪。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里头,俺听到了好些摆在咱农民眼前的好事,别忙,听我细细讲……”张广君擦去脸上的泪痕,打起了十二分精神。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乡亲们你一言我一语,聊着生活的新变化,不知不觉已是黄昏。
夕阳渐浓,独流老街上熙熙攘攘。张广君站在树荫下,望着下班回家的青年,田野里即将成熟的庄稼,匆匆忙忙的车辆,说“俺觉着,以后的生活一定会更好的”。
“凡井水处,皆能颂党恩”,像这样的宣讲,静海举办了一场又一场。没有生硬的理论,有的是真情实感;没有固定的教室,随处都是宣讲的最佳场地;没有套话空话,全是扎扎实实的“干货”。一直以来,静海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打造成集为集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功能为一体的城乡基层综合平台,把党的理论阵地建在群众“家门口”,使“时代静海”的宣讲品牌家喻户晓。
公司里、项目上,这是“两新组织”作为的事
静海民营经济占比全市第一。今年以来,静海在疫情中抢先突围,冲破奥密克戎的“火光”,培育引进新兴项目。“招商引资攻坚战”前线捷报频传。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如何实现“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体系高效运转成为重点。末梢细微处,“时代静海”金牌宣讲团融在日常、活在基层。从“可有可无”到“心动不已”,不少企业员工都自发成为‘时代静海’宣讲团的一员,不遗余力将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送到生产一线,有效延伸周边企业、园区宣讲阵地建设。
天津中医药大学科技园里,人们坐在一起,倾听着讲师对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细致讲述。他们当中,有初到静海的大学生、有钻研中医药产业多年的科研人员、有园区重点项目的建设者。作为“新静海人”,他们对这片热土一知半解。在宣讲中,他们与静海重新相识。
“过去,静海是由团泊洼、菩提洼、贾口洼、东淀洼多个洼地组成,一眼望去,只有荒凉。在党的带领下,一代代静海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才有了如今朝气蓬勃的静海……”在合作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帅的讲述下,这些年轻人第一次静下心来,品味静海。
今年3月,“人民英雄”张伯礼亲手揭开了大学科技园的红布,他用心抚摸着招牌,就像轻抚初生婴儿的面庞。10多年前,张伯礼院士第一次到静海考察,脚踩泥泞,“提鞋蹚土”。凝望大洼,独特的深邃让他看到了这片土地的未来,牵连起他与静海的羁绊。10年时间,足以让懵懂变得成熟,团泊湖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中西医“双航母”医疗集群加快构建,北京协和医院一期项目年底竣工,产学研一体的大健康产业链逐步形成。中医药大学那棵硕大的人参雕塑,逐渐成为“图腾”,大健康的“灵魂”浸润了每一寸土地。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再度明晰要‘推动健康产业发展’,为我们指明了前行方向。咱们作为年轻人,更得用心消化、用力转化,在投身静海建设的事业中,实现自身价值。”话音刚落,大伙儿不约而同的起立鼓掌。
心情平复后,大伙儿敞开心扉,用夹带着祖国各地口音的普通话,聊起了学习和实践中取得的成果、“大健康”事业的前景,以及静海的广阔未来。
窗外,一缕阳光璀璨了团泊湖,盎然着湖岸的“理想之城”。这座有着汉风宋韵、明月青霜的城市,正在急剧变化、生长、迭新。无处不在的精神宣讲,传承着党的血脉,贯穿起干事创业的前路与征途。
“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理论宣讲同样如此,静海着力解决好“讲什么、谁来讲、怎么讲、在哪讲”的问题,做到群众在哪里,党的声音就传播到哪里,让群众愿意听、听得懂、有收获。
静海充分动员工青妇、退役军人、乡贤名家等社会各界力量,打响“时代静海”金牌宣讲团这一“金字招牌”,打造了纵到底、横到边的宣讲体系。与此同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以及志愿服务“点单”平台,使宣讲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积极回应基层所想、群众所惑、百姓所盼,讲出了“百姓味道”“时代味道”。
舞台上、教室里,这是大家坚定信念的事
就算眼里没了光亮,他也一直觉得未来可期,笑容常常挂在脸上。
在“迎盛会 谱新篇”主题文艺宣讲的舞台上,杨成庄乡前寨村66岁的农民王建国用洪亮的嗓音,放声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手持盲杖,步履蹒跚,又向前迈出了一步。王建国拒绝任何人搀扶,他说“想自己唱完这首献给党的歌”。小时候,王建国因疾失明,但他一直用心感受着身边的变化。村里铺上了柏油马路、孩子考上了中学、冷棚里的甜瓜香……家人还给他讲了团泊湖畔的故事,有成千上万的候鸟在湖面自由起舞。
一天傍晚,家人扶着他来到湖边。王建国嗅着湖水的味道,说:“这是一种让人心里特别幸福的味道”。前些年,家里翻修,他蹲在不远处的台阶上,心里说不出的滋味,“说真的……我没想到,能活到今天,还过上了这么好的日子,我很知足”。
节奏渐弱,王建国听到了台下阵阵掌声。回到座位,他和身边的乡亲们说,“俺歌唱的可能孬点,但我想用这种方式表达对党的感激,唱支歌儿给党听”。村民们聚在一起,没有点评表演的好孬,说的都是村庄的变化。静海精心打磨“时代静海”金牌宣讲品牌,不断创新宣讲形式,丰富宣讲内容,突出“群众自发”“自愿参与”,因地制宜开展“文艺+宣讲”,以群众乐意看、愿意看的方式,挖掘群众故事,激发群众真情。陈官屯“写金句 绘家乡”、华康街道群众联欢会……每场文艺演出,都是对党的“真情告白”。
人生如屋,信念如柱,“让有信仰的年轻人讲信仰的故事”。
在静海,“青年讲给青年听”现象正蔚然成风,“后浪潮音”带着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在青年人中引发共情共鸣。教室里、操场旁、放学路上……“时代静海”金牌宣讲团的小讲师们,正用信仰的故事回应“时代之问”和“历史之问”。
透过教室窗户,王官屯中学教师王一然每次都会被墙上的一句话激励——“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深深刻在他脑海中。与之相关的种种经历也成了她最想与人分享的故事。
“当老师,就要像一株洁白的蒲公英,把梦想和知识播撒在家乡沃野上……”
半个月前,王一然走上宣讲台,给广大师生做了题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主题宣讲。和12位年轻教师一起,他们把自己的故事分享给大家。浸润、洗礼、传播……情至深处,在场的人泪湿眼眶。宣讲过后,不少人当场报名,想加入“时代静海”金牌宣讲团。随着师生们的口耳相传,一朵朵绽放于基层的“蒲公英”被人们所熟知。
“我总在想宣讲的效果在哪?”在这次的宣讲中,我找到了答案——在宣讲人饱含热泪的宣读里,在台下观众的目光里。”静海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张玉雪说。
基层教师、电台主播、高校辅导员……他们用青年喜欢的语言把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讲给青年听,让理论宣讲年轻化。“时代静海”金牌宣讲团调动起青年群体的积极性。截至目前,静海已形成由百余名年轻人组成的宣讲团队,来自社会各界的年轻宣讲骨干,走进100多个基层团组织、企业、学校,开展宣讲150多场次,数千余人现场参与,线上线下覆盖15000多人次。
和王一然一样,“时代静海”金牌宣讲团的青年们,既是新思想新理念的“忠实粉丝”,又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优秀讲师”。他们如同一株株蒲公英,在自我学习中,传播理念,飘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