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丨告别“猫冬”,“新品种+新技术”,让农业生产“新新”向荣
- 发布时间:2022-12-23
- 来源:本站
- 浏览量:109
- 字体:大
- 中
- 小
“春种、夏管、秋收、冬闲”,曾是北方传统农业的真实写照。
近些年,随着现代农业技术逐步发展,静海区的农业从业者们一改“猫冬”习惯,紧跟农产品市场需求新变化,通过“赶时髦”“追潮流”,将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来、用起来,不断为农业发展“赋能添智”,拓展农户增收致富新路径。
果蔬界网红成“新宠” 助农增收效益高
个头小巧口味佳,粉糯甜香益健康。
在台头镇普泽家庭农场的种植大棚,放眼望去,瓜蔓葱茏,碧绿的瓜蔓被牵引线吊在空中,墨绿色的贝贝南瓜隐匿在瓜叶间,如一个个小灯笼,乖巧地等待着工人们挑选、采收。
贝贝南瓜个头虽小,却蕴含着大能量,营养成分就不必说了,第一年试种就带给农场负责人李强一个大大的惊喜。
“一开始没想靠贝贝南瓜赚钱,可是等收获的时候试种的这60亩南瓜经粗略一算,产量竟超过了12万公斤,效益能达到100多万元,与传统的大田作物种植一比,这效益翻了几倍。”看着手里的“金疙瘩”,李强内心里为这次押对宝而欢欣雀跃。
李强介绍,这次能有好想法、好思路离不开镇内的有效引领。近年来,台头镇借助“产业强镇”项目和设施农业相关政策扶持,积极构建“三区两基地一中心”产业格局。
李强乘着这些利好政策的东风,顺势走上了特色种植之路。在综合考量光照、气候、土壤等条件后,采用吊蔓立式栽培的方式,对贝贝南瓜进行试种植。
“吊瓜占地面积小,通风,方便管理,采摘也比较方便,可以增加产量。”普泽家庭农场技术员介绍,农场种植的贝贝南瓜从选种到收获,每一个步骤都严格按照绿色无公害的标准执行。
散发着香甜栗子味儿的优质贝贝南瓜,既适应了市场需要,也为台头镇农业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纷至沓来的订单不仅让李强“钱袋子”满满,也更加坚定了他走特色种植之路的信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这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扩大贝贝南瓜的种植面积,扩宽销售渠道,建立我们自己的销售网店,加快一二三产融合。我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未来会越来越好。”李强信心满满地憧憬着未来。
“柿”不可挡 种出丰收好“钱”景
新苗出土满眼绿,反季种植绘“丰”景。
寒冬时节,静海区的大地上却依旧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在杨成庄乡宫家屯村设施农业种植基地内,一座座日光温室大棚鳞次栉比伫立,大棚内尽是热火朝天的繁忙……
“去年我家流转了20多亩土地,现在不仅可以收一份租金,自己还能在这务工,学习种植技术,可谓是一举三得!”村民李大伯一边介绍着今年的情况,一边与村民栽种着西红柿苗,散苗、挖坑、封土、压实,娴熟的动作一气呵成,绿油油的秧苗映衬着村民红彤彤的笑脸,显得十分好看。
能有这样的热火朝天,得益于村内规划实施的“一红一绿”乡村振兴路子。借着好势头,宫家屯村坚持立足实际,充分发挥红色文化传承等优势,使村内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芦苇画产业为代表的红色招牌逐渐擦亮,以高标准设施农业基地为引领的绿色产业也乘着农业发展的东风循次而进。如今,宫家屯不仅是天津市乡村振兴示范村,更是村民心中的“桃花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优先’二字,意味着国家今后将出台更多惠农政策,助力乡村产业发展。2021年以来,我们从村民手中流转了160亩优质土地,计划建设70个日光温室大棚,目前已建成了20个温室大棚,为‘大棚经济’打下根基。”宫家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振勇说。
乐土之巢,有凤来仪。依托已建成的20个高标准日光温室,宫家屯村成功引进天津市海合源果木种植专业合作社,“优质的基地资源+成熟的高端种植技术”,精品果园示范项目“一拍即合”,“合作社+村集体”的发展模式也为宫家屯村高标准设施农业基地持续赋能蓄力。
“我们目前种植的是草莓西红柿,后期我们还将种植精品葡萄等高端品种,我们进行前期技术服务、苗木管理、田间管理、统一商标,进一步促进村内绿色产业发展,为村民提供就业及种植技术学习平台。”天津市海合源果木种植专业合作社总经理孙长志说。
栽下“产业苗”,繁茂“振兴树”,20个日光温室点燃了宫家屯村绿色产业发展的“第一把火”。乘着设施农业发展的东风,这团乡村振兴的“火焰”还将在宫家屯村大干快干的氛围下 “愈燃愈烈”, “一红一绿”的乡村振兴“组合拳”,让村庄在振兴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党的二十大为新时代农村绘就了幸福蓝图,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将加快推进剩余50座温室大棚的建设进度,积极推进精品蔬果种植,不断壮大‘大棚经济’,让温棚果蔬产业逐步实现科学化种植、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让群众的腰包更充实、日子更红火,走出一条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之路。”对于未来,李振勇信心满怀。
“红疙瘩”变成“金疙瘩” “大棚经济”成增收“金钥匙”
仲冬时节,气温日渐下降,而静海区大邱庄镇红薯种植基地内却“热气腾腾”。随着拖拉机来回穿梭翻犁,一垄垄带着泥土清香的“红疙瘩”破土而出,村民忙着给体态饱满、颜色鲜亮的成熟红薯去泥、分拣、晾晒,大家手脚麻利,忙得不亦乐乎。
据了解,今年是基地种植红薯的第一个年头,能有这样的机会离不开2021年底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全市新建20万亩设施农业”的目标任务。
按照目标任务,大邱庄镇拿出土地新建1400亩钢骨架冷棚,其中358个冷棚用来种植精品红薯。通过前期市场调研,最终选择与天津市生宝谷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合作,引进“红瑶”“玛莎莉”“鸣门金时”3种国外高端红薯品种,通过补齐季节种植短板,进一步丰富农业种植品类,保障换季时期农产品市场供应。
辛苦耕耘得硕果,为了确保种出的红薯品质优、无公害,在种植过程中,技术人员对湿度、温度、有机肥量进行严格把控。通过精心的培育,红薯首年种植便迎来了大丰收。
“这批种植的新品种红薯颜色更鲜艳、口感更甜糯、营养价值更高,我们员工试尝,就没有说味道不好的。”天津市生宝谷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经理张金勇粗略地估算了一下说,“这358棚精品红薯,每个棚能收2500公斤,这是妥妥的大丰收啊!”
凭借着优良的品质以及天津市生宝谷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多年累积的好口碑,红薯还没上市就被周边超市和电商提前订购。张金勇笑着说:“好的品种不愁卖,我们每天都能接到不同销售渠道客商的订购电话,红薯没几天就被抢购一空。”
因地制宜兴产业,富裕生活有盼头。近年来,大邱庄镇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走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并重的路子,通过结合当地土壤和气候特点,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鲜食红薯、大棚蔬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同时,利用“党支部+基地+合作社+企业”的发展模式,促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让当地农民通过流转土地收租金、入社打工挣薪金,形成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多产融合的发展局面,为推动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大邱庄镇副镇长赵振岭表示,接下来,大邱庄镇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加大农业资金投入,积极建设现代化设施农业项目。同时,加强与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等技术单位的深度合作,提高蔬菜种植技术水平,把大邱庄镇打造成农业科技强镇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借着暖棚过寒冬
果香叶碧忙耕耘
品种技术日精进
秋冬春夏无闲时
人勤年丰百业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