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不等于“智能+制造”播
- 发布时间:2022-08-23
- 来源:本站
- 浏览量:116
- 字体:大
- 中
- 小
全球制造业从工业3.0迈向4.0时代,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基本特征的智能制造,已成为这次新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它是一种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研讨会能系统,它在制造过程中能进行智能活动,诸如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
通过人与智能机器的合作共事,去扩大、延伸和部分地取代人类专家在制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它把制造自动化的概念更新,扩展到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
个性化的市场需求催生智能制造
值得一提的是,智能制造之所以是个历史机遇,还不仅仅因为前面所说的可以将成本变得比人工更便宜,因为智能制造本质上并不是个成本导向的生产“性价比”问题,而是一种跟随着市场趋势而诞生的生产方式变革。
这种市场趋势的变化,就是企业要生存,就得适应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而且消费者需求越来越个性化的趋势。
未来能够生存的企业,要能以批量生产的时间和成本,去生产出具有个性化的产品。唯有顺应智能制造的产业趋势,才能够真正解决产业升级问题。
再说直白一些,市场需要的是最短的交货期、最优的品质、最低的价格和最好的服务!这样“变态”的市场需求,会让只适应规模化生产的企业必死,除非你能转到敏捷化、数据化的智能制造轨道上来。
智能制造需要“内生”而不是跨越
智能制造看起来高大上(一般可以表述为设备自动化,生产透明化、物流智能化、管理移动化、决策数据化),但是,智能制造虽然本质上是一种生产方式的跨越,但在实操层面,可千万不能一“跨越”了之。反而要抛弃跨越思维,让智能制造从企业以前的管理基础上“内生”出来。
因为智能制造不是简单“移植”而来,它是从“敏捷的软件”———企业管理水平、员工素质、培训体系等,和“柔软的硬件”—智能设备及企业内高效的信息支持体系等“内生”而来。
无论是企业让生产分散化,与全球合作伙伴进行高效率“融合”,还是内部生产的定制化、敏捷化,都离不开原有的管理基础。
也就是说,智能制造的水平,依然是由企业的管理水平所决定的。但是,为适应这种变革趋势,原有的管理基础现在必须改造升级。
“横空出世”不属于智能制造
其实智能制造概念虽有横空出世的效果,但它本身,并不是个横空出世的生产方式,而是制造业内在发展逻辑的一个结果。
“智能制造”的内生逻辑的根本,是市场倒逼的作用。随着市场个性化和成本压力的趋势性变化,它集成了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组织方式创新而诞生的新生产模式。而这种生产模式,如果企业不能从以前的管理基础上“内生出”,打好智能制造的“对接基础”,想要“跨越”得越远时,跟头反而可能摔得越惨。
任何一种生产方式的革命,必然带来企业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经营模式等的深层改变。对于中国传统制造企业来说,就是要寻找和过去不同的成长方式以及新的竞争能力。
在此情况下,智能制造的对接基础,不在那些酷炫的机器人和所谓高大上的管理概念上,而在对身边管理环境和技术条件的重新审视和策略性升级上。
团队,获得众多创造性成果,构成了公司强大的技术支持与服务体系,帮助客户解决工业制造、农业生产、公共事业管理中的诸多问题。